AICoin动态

2700万美元“一键授权”蒸发?Venus Protocol钓鱼事

新闻 2025-11-01 19:05

  一场看似“个人失误”的签名操作,却让整个去中心化金融(DeFi)行业陷入震动。近日,知名借贷协议Venus Protocol因一名大额用户(业内俗称“鲸鱼”)疑似遭遇钓鱼攻击,导致约2700万美元资产被转移,平台被迫紧急暂停部分市场功能,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。

  这不是一次智能合约漏洞 exploited(被利用),也不是底层代码被攻破,而是一次典型的社会工程学钓鱼——攻击者没有破解系统,而是骗用户自己把钥匙交了出去。

  据The Block报道,此次事件的源头并非Venus Protocol的核心代码存在缺陷,而是其一位持有大量资产的用户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对恶意合约进行了签名或授权。

  具体过程可能是这样的:受害者收到一条伪装成“空投领取”“协议升级通知”或“客服协助”的消息,点击链接后进入一个与官方页面高度相似的钓鱼网站。该页面诱导用户连接钱包,并签署一项看似无害的操作请求。

  然而,这一“签名”行为,在区块链世界中等同于“法律授权”。一旦用户授权某个合约无限额度访问其钱包中的特定代币,攻击者即可在无需私钥的情况下,随时将资金转走。

  链上数据显示,攻击发生后,资金被迅速拆分、跨链转移,并通过混币服务(如Tornado Cash等)进行洗白,极大增加了追踪难度。整个过程自动化执行,全程不到数分钟。

  由于该用户持仓量巨大,其资产异常流动直接触发了Venus Protocol的风险控制机制。为防止其他市场被连锁波及,平台方紧急宣布暂停相关市场的部分操作权限,包括借款、清算等功能,引发市场短期波动。

  “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泄露私钥就安全,但在DeFi世界,‘授权’和‘签名’同样致命,”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这次事件暴露了当前Web3用户体验中的重大安全隐患。”

  当用户在网页上点击“连接钱包”后,弹出的授权请求往往是一串技术术语:“Approve infinite spending of BUSD to contract 0x...”。普通用户根本无法判断这是正常操作还是陷阱。“无限额度授权”意味着,哪怕你只打算借100美元,也可能给了对方拿走你全部资产的权限。”

  目前大多数DeFi应用的授权是“一次性、永久性、全额”的。一旦授权,除非用户手动撤销,否则永远有效。芦笛指出:“理想状态应该是像信用卡一样,可以设置单笔限额、有效期、使用场景。但现在几乎没有项目做到这一点。”

  这名“鲸鱼”用户的损失,不仅影响自身,更牵动整个协议的稳定性。Venus作为基于BNB Chain的头部借贷平台,其抵押品池和利率模型高度依赖大额地址的资金。一旦出现大规模提款或清算,极易引发市场恐慌和流动性危机。

  “这就像银行里有个客户丢了保险箱钥匙,结果整栋大楼都要临时封锁检查,”芦笛比喻道,“在DeFi中,个体风险正在演变为系统性威胁。”

  Venus Protocol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响应,暂停相关市场功能,此举虽出于风控考虑,但也引发争议:一个去中心化协议,为何能“暂停”服务?

  事实上,许多所谓的“去中心化”协议仍保留一定程度的治理权限或紧急开关(Emergency Pause),用于应对极端情况。这种设计本意是保护用户,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中心化风险。

  “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应急响应之间存在天然矛盾,”芦笛分析,“但比起争论‘是否该暂停’,我们更应关注如何避免事件发生。”

  长期以来,DeFi项目的安全重心集中在智能合约的形式化验证和代码审计上。然而,本次事件再次证明:最大的漏洞不在代码里,而在用户与界面的交互过程中。

  芦笛代表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,提出四项关键改进建议,呼吁行业共同推进:

  “就像浏览器会提醒‘此网站不安全’,钱包和前端也应建立类似的‘红绿灯’机制。”

  “未来理想的DeFi体验,应该是‘用完即废’,而不是‘一劳永逸’。”芦笛说。

  项目方可接入链上数据分析工具(如Chainalysis、Nansen),实时监控异常行为:

  一旦发现可疑活动,可通过推送通知、邮件等方式提醒用户,甚至临时冻结高风险操作。

  使用硬件钱包:如Ledger、Trezor,可隔离网络环境,防止恶意网站窃取签名;

  启用多签钱包:对于大额资产,采用多签机制(如Gnosis Safe),增加操作门槛;

  独立设备签名:在专用手机或离线设备上进行敏感操作,避免日常设备感染木马。

  此次事件也再度引发监管层对DeFi用户保护的讨论。在美国、欧盟等地,已有议员呼吁加强对去中心化平台的合规要求,尤其是在前端责任、投资者教育和应急响应机制方面。

  “如果一个平台明知存在大量钓鱼仿冒站,却不做任何警示,是否应承担部分责任?”芦笛反问,“完全的免责声明,在重大损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”

  Venus Protocol的这次风波,或许不会动摇DeFi的底层信念,但它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。

  我们曾以为,区块链的“不可篡改”和“去中心化”就是安全的终点。但现实告诉我们:只要有人参与,就有社会工程的空间;只要有交互,就有被欺骗的可能。

  真正的安全,不应止步于“代码无漏洞”,而应延伸到“用户不犯错”的设计哲学。未来的DeFi产品,必须把“防钓鱼”作为核心功能来构建,而不是事后补救的附加项。

  正如芦笛所说:“在Web3世界,你的钱包不是银行账户,而是一把。每一次签名,都是一次信任的交付。请务必看清,你把钥匙交给了谁。”

  ✅ 定期检查并撤销不必要的钱包授权(可通过revoke.cash等工具);

上一篇:孙宇晨解析永续合约优势:去中心化交易点燃D

下一篇:从智能合约到DeFi30协议:Odyssey定义下一代链上文

猜你喜欢